《长安三万里》在台热映,闽南乡音唤醒盛唐记忆!
近日,大陆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在台湾公映,除普通话版外,还专门推出闽南语版,在台湾岛内引起热烈反响。该片不仅成为当下两岸文化交流中的一抹亮色,更为台湾民众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华文化宝库的新窗口。
近日,大陆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在台湾公映,除普通话版外,还专门推出闽南语版,在台湾岛内引起热烈反响。该片不仅成为当下两岸文化交流中的一抹亮色,更为台湾民众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华文化宝库的新窗口。
在福建漳州的政治版图上,吴卫红的履历堪称一部"女性领导力进化史"。从纪委系统的业务骨干到县域主官,从副市长到宣传统战"双挑梁",直至2025年当选市人大首位女主任,这位永定籍女干部用近40年时间,书写了闽南地区女性从政的典型样本。
台湾汉服爱好者阿义:“我平常在台湾也有推广汉服,自己也经营汉服店,这次来到这边后感到收获很大,加深了我对汉服的热爱,回到台湾后我会努力让更多人了解我们中国传统服装。”
5月14日至15日,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主办、省科技厅承办、市科技局协办的“外国专家福建行”活动走进泉州,来自埃及、法国、古巴等国的24名国际友人组成的专家团,从历史、产业、文化多个维度,亲身感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
我出生在闽南的小山村,整座山上都长满了荔枝树。从小便跟着爷爷采摘荔枝,天刚蒙蒙,蝉还没开始叫呢,爷爷就背着竹篓出门了。我踩着地上的露水,紧跟在爷爷身后,看着他轻松地爬上树,那粗糙的手掌牢牢抓住树枝,稍稍一扭,带着绿叶的荔枝就掉了下来。那时觉得荔枝树好高呀,仰头
2024年5月16日,由原中国国家散打队重量级世界冠军、散打大满贯冠军“闽南王”王文忠创办的搏击赛事品牌《闽南王》,将联手柬埔寨王国高棉拳联合会在柬埔寨首都金边重磅推出首场国际对抗赛——《闽南王·中柬对抗赛》。这是《闽南王》自创立以来,首次迈出国际化步伐,标志
台海网5月15日讯(导报记者 崔晓旭 曾宇姗 王福敬 郑玮玮/文 采访对象供图)“南戏十二时辰”让泉州古城处处皆戏,非遗戏曲融入厦门中山路骑楼,漳州布袋木偶戏《哪吒闹海》在山水间“腾云驾雾”……闽南街巷深处,古老的戏曲声腔,从未沉寂。梨园戏水袖轻扬,南音琵琶三
春日的微寒和回暖在八闽大地交替上演,炖汤成为最熨帖的桥梁。福建人深谙顺应自然的养生智慧,将陶瓮化作调理阴阳的鼎炉——文火慢煨的汤水,以柔润之力贯通五脏六腑。黄花梨、枇杷、白玉苦瓜、蚕豆……在自然馈赠中,亲近天地,让身体与自然同频共振。
福建泉州的蟳埔村,位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港的北岸,曾是无数远洋商船的启航地。在这里,有一项美了千年的非遗技艺“簪花围”,将鲜花与发髻巧妙结合,展现出独特的闽南风情。
漳州布袋木偶戏,历史可追溯至晋代,成型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它融合了闽南方言与地方戏曲元素,唱腔道白灵活多变,体现了闽南文化“因时因地制宜、兼容并蓄”的艺术精神。这门传承千年的技艺,如今从九龙江畔跨越到塞纳河畔,让世界看见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
夏贵妃回宫!!终于等到姬姐的夏梦玫珑升级回归啦!!吃瓜星人速看! 这次回归还带来了新周边升级!新包装真的太夏天了!“仲夏 蝴蝶 蜜瓜 梦幻”主题!好看到值得收藏的程度!还有新周边蝴蝶限定包挂🦋 也是爱不释手!! 🍈夏梦玫珑原叶鲜奶茶 闽南乌龙茶加入了海南的
变装化身,移步换景……近日,福建省政协“打造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提升福建文化影响力”专题调研组走进厦门,在“看得见、听得着、可触摸、被感动、有记忆”的项目体验中,穿梭于宋元明清千年时光,沉浸式感悟品味闽南故事。
华侨大学始建于1960年,由中央政府批准设立,直属中央统战部领导,是中国第一所以“华侨”命名的高等学府。建校初期以招收海外华侨华人子弟为主,1983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扶持大学”。2003年划归国务院侨办直属,2018年再次回归中央统战部管理。学校在泉州和厦门
热带气候里吹着海风的棕榈树、骑楼建筑群下扇着蒲扇的商贩、随处可见室内的皮质沙发、藤编家具、色彩绚丽夺目的花砖,共同构成迷人的南洋风情。
古老的提线木偶戏与AI机器狗开启指尖对话,街舞社的年轻人舞动传统梨园戏的“十八步科母”手姿,不同戏种“梅花奖”获得者与小传承人同台飙戏……2025全国南戏展演暨第三届海丝泉州戏剧周4月30日晚在福建泉州正式启动,尽展南戏传统与现代、古典与时尚融合的独特魅力。
4月26日,闽南科技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举办2025届毕业设计展暨人才推介会,展出500多件优秀作品,涵盖了手工艺产品、文创产品、APP交互设计等多种类型。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摄制的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福建篇将于4月26日20:00档在总台综合频道(CCTV-1)播出,央视频全网独家首播。
2025年4月17日,首届泉州时尚周以七匹狼"多彩世遗·时尚泉州"春夏新品发布大秀为序章正式启幕。这场选址于中山路钟楼的视觉盛宴,将始建于1934年的泉州地标化作天然T台,通过光影科技与服装设计的创新融合,向世界展现世遗之城在时尚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东方智慧。来自
罗汉串,这个听起来颇具禅意的美食名词,近年来在街头小吃和网络话题中悄然走红。它既不是某种神秘动物的肉,也不是佛教传说中的贡品,而是闽粤地区对猪内脏特定部位的统称,尤其以“罗汉肉”这一称呼在福建泉州、漳州一带广为流传。这种看似平凡却饱含地域智慧的食材,背后隐藏着
它选取颜色鲜艳的彩瓷器,或利用残损价廉的彩瓷,按需使用钳子、木槌、砂轮等工具,通过剪、敲、磨等,制作形状大小不等的瓷片,然后用糖水灰按造型需要在坯型上逐层粘砌成人物、动物、花卉、山水,装饰寺庙宫观、宗祠、传统民居等建筑物的屋脊翘角、门楼、壁画,最终完成瓷雕。